首页 >新闻中心 >校园动态

沐浴书香,悦读成长——滁州外校小学部教师暑期线上读书沙龙及读书心得分享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8-30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在暑假期间我校把广泛组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作为教师暑期研修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号召全体教师利用暑假认真读书,充电蓄能。我校语数英三个学科组分别举行了线上的读书沙龙并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感悟撰写下了一篇篇精彩的读书心得。

image.png

首先我们先欣赏一下语文组线上读书沙龙及读书心得分享吧,语文组老师暑期读书书籍选择的是于永正:我是这样教语文。


卢倩老师:在阅读《我怎样教语文》的过程中,我首先被于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深深打动。这与我语文教学实践中一直秉持的理念不谋而合。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个性特征都在迅速发展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陈晓雅老师:于永正老师强调“情感是教学的灵魂”,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在五六年级这个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学生们对语文的兴趣和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我意识到,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我会尝试通过讲述诗人的生平故事、创作背景,以及诗歌背后的情感世界,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之美。

戴思红老师: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一年级的语文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刚刚踏入校园、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他们如同一张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爱是最温柔的笔触,它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感需求,用爱心去包容他们的不足,用耐心去等待他们的成长。

李玉洁老师:于老师强调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潜力,擅长的科目也不一样,拥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老师要多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比如,对于胆小的缺乏自信的学生,要多多鼓励,对于善于表现自己又比较坐不住的同学,要让他们更好地静下来,要学会等待。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自信。

胡英秀梅老师:在阅读了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中关于低年级造句训练的部分后,我深受启发,不仅领略到了语文教育的细腻与智慧,更对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展现了于永正先生独特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尤其是在低年级造句训练这一关键环节上的精妙之处,让人受益匪浅。

司佳老师: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苦于课堂容量以及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这种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于老师在书中呈现的造句训练的片段,颇引人深思。他首先对人物身份进行假设,减少学生造句时不必要的麻烦。然后让学生造句,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后,要求学生写一段话。从词到句到段的过渡,依托一幅形象的图画就能变得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也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翁良莹老师: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文书中的知识。语文能力从何而来?“课外书”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凡是语文水平较高的人,无一不是喜欢读书的人。于老师在书中给那些不爱读书、语感不好的孩子开出了“良方”,让孩子们必须每天完成一项家庭作业——读课外书。可以从绘本这种直观的图画和简单的文字书入手;可以从充满故事情节的国内外名著入手;可以从重视文字和图画过渡的桥梁书入手;也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的各类书籍入手,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在读书中长大的孩子,才能厚积薄发。

肖话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兴趣,也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平时要重视对学生读书的引导,注意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在孩子们成长的黄金时期,一定要让他们多背诵、多积累。同时,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很适合也可以借鉴,例如,晨读之前开始十五分钟的写字课,一到教室就沉浸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屏气凝神,开启新的一天,朗读能指引孩子品味文章的优美,而写字更能平复孩子的心境。写完后在下一节课集中的点评、个别的展示、并对每个人作品圈点勾画,让孩子们爱上写字、爱上语文,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习生活中美好的回忆,使成长的过程中更稳重不浮躁。

谢裕珠老师:这本书的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于永正老师在书中写到:“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我就是这么教语文的,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学习语文没有什么秘诀,无非是多读多写。而教语文,究竟是否简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而不是其他任何外在的因素。

徐馨老师:于老师的文章,没有空洞的大道理,只有实实在在的教学经验、体会和感受,与平凡之中见真知。每每读起,仿佛置身其中,听他教语文,讲故事。真羡慕书中的那些孩子们,生命中有这样一位有智慧的启蒙老师,点燃学习的热情。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于老师说:“年轻的时候,不会教;会教了,又老了,退休了。我虽然退休了,不能身体力行了,但,我寄希望于带着思考教书的年青一代!”我知道于老师这是对自己的谦虚,同时也饱含着对我们年轻教师的殷切希望。“带着思考教书”,这是告诉我们面对讲台下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双双求知的眼睛,要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要让学生都能学会阅读,学会写作,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读完于老师的书,收获满满。

吕慧慧老师:读完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犹如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中畅游一番后,登上了一座明亮的灯塔之顶,眼前的视野瞬间开阔,心中对于语文教学的感悟也愈发深刻。于老师用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真挚的教育情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且实用的语文教学画卷。

张丽老师:于老师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的最大成功。”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养成好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生!学生的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image.png

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数学组线上读书沙龙及读书心得分享吧,数学组老师暑期读书书籍选择的是华英龙——我是这样教数学。

刘文静老师: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或许不知道未来在路上会认识什么样的人,会读到什么样的书,会遇到什么样的事?读到一本本专业好书,还会遇见很多暖心的事。积累学习之后,和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在实践与反思中进步,或许这也叫教学相长吧!

罗敏老师:在这本书中,华老师提到了许多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这些方法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进步;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方勇升老师: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华老师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讲解“圆周率”时,华老师介绍了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感到自豪,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盛如雪老师:《我这样教数学》这本书为我们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丰富的方法。第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第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第三,提供多种练习机会;第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五,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王子韩老师:《华应龙:我这样教数学》,它以深入浅出的笔触,让我在阅读中深受启发,对如何更有效地教授数学这一学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一、目标明确:探索数学教学的艺术二、看法独到:数学,不只是数与形三、思考深入:以案例为镜,反思教学四、判断能力提升:从案例中汲取智慧。

张雪老师:“不要在需要的时候才思考, 要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华老师就是坚持课前慎思、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的人, 在阅读时很多细节都能感受到华老师对“如何上好一节课”的思考。

邵欣昌老师:华老师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情境的引入、教法的选择、新知的传授到数学思想的渗透,课前都经过了慎思明辨。正如华老师所说:“教和学是一回事,应该追四个问题问:第一、教(学)的是什么;第二、为什么要教(学);第三、怎么做;第四、为什么这么做。

曹淑雅老师: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在这样一种探究、质疑、推测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像呼吸一样自然”地被习得和掌握了。

image.png

最后我们欣赏一下英语组组线上读书沙龙及读书心得分享吧,英语组老师暑期读书书籍选择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小学英语》。

蔡永娇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新课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指导框架。它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将努力将这些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帮助孩子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朱莹莹老师:在本书中提出:核心素养实际上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其包括传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特别关注人与社会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更宽广,其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又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中那些保留现实生活本来具有的丰富性的情境设计,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品格。

黄佩瑶老师:新课标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实际的语言交流。教师要时刻心怀育人意识,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挖掘可用素材,还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自然灵活地设计育人目标和活动,不要牵强植入。

常捷老师:书中强调了英语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的全方位培养。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马亚男老师: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任务型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武立云老师:书中提供的教学案例非常贴近实际,给我带来了不少灵感。比如,在教授情绪表达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图片和短视频让学生感知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并通过游戏化的问答活动,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交往能力。

刘玥老师:本书向读者重点介绍了什么是教学叙事,用大量翔实的例子剖析了为什么要开展教学叙事,并具体地向读者展示了怎样做的过程,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如何操作的典范。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可读性。选题以教师所熟悉的教育情境、教育经历为背景。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教师的经验世界,是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真情实感。

image.png

书是桥梁,让人思接千里;书是翅膀,让人心游万仞。养成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好似在心中长燃一盏明灯,能指引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与书为伴,以书为邻,常得阅读之乐。

撰稿 | 邵欣昌

编辑 | 王琼

审核 | 校长室

版权信息:滁州外国语学校 备案号:皖ICP备19000579号-1 技术支持:朗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