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 智慧育人——“数智赋能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课堂观摩学习研讨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2-31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步入深水区,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步在一线教育场景落地应用。为此我校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学习借鉴教育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以期待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12月27日,小学部语文组、数学组和综合组老师观摩了重庆沙坪坝区树人景瑞小学举办的“数智赋能国家课程高效实施”展示课,汲取他校之精华,探索自身特色数字化路径。
全体语文老师们一起听了两节课,何倩老师执教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书戴松画牛》、李民明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赵州桥》。课后,老师们对这两节课进行了深入研讨,积极分享自己的听课感受。
陈晓雅老师:数智技术的巧妙融入,将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杨晨晨老师:AI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智能分析系统精准呈现学生答案。通过信息化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高敬祖老师:语文数智化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谢裕珠老师: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高效灵活,而且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戴思红老师:数智赋能课堂不仅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们随时随地都能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吕慧慧老师:数智赋能课堂及时反馈机制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卢倩老师:“数智赋能”的教育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
徐馨老师:这堂课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更是一次数智化教育与传统文学深度融合的典范。
司佳老师:AI 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的精准化。
张丽老师: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数学组的老师们聆听了何保华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和李娅兰老师执教的《长方体的认识》。
何老师通过对基本平面图形知识的复习,引出本节课核心学习对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小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之中理解“转化”的含义,学会使用“添补法”和“分割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同时采用分层练习的方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实现绘图、答题、汇报的有机结合,优化了课堂教学流程,提升了课堂教学效能。
李老师通过一段视频启发学生思考,长方体如此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借助Al智能问答获得研究长方体的四种方法。以此为跳板,借助人工智能工具绘制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点、线、面的数量、关系和形状,掌握长方体的相关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自我驱动能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实现知识的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
信息化教育建设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它将改变我们的教与学。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应用,提升数字素养,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探索信息化教育的新路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 撰稿 | 谢裕珠 编辑 | 王琼